杏林假期图鉴 | 实习见闻:当阿姨为儿子的婚礼重拾笑容
发布日期:2025-08-09   作者:医学院学办(团委)  浏览数:10

初见:一位母亲的迫切心愿

那是我第一次跟随老师接诊。一位鬓角微白的阿姨来到就诊区,手里紧攥着挂号单,眼神中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。

“医生,我儿子下个月结婚……您能帮我看看这颗牙吗?”她指了指门牙缺失的位置,声音逐渐低了下去。

老师温柔询问她:“阿姨,您是希望在婚礼上能够自信地笑出来,对吧?”

她微微一笑,轻轻点了点头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,这不只是一次牙齿修复,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婚礼的一份精心准备。

在老师询问病史时,我在一旁认真记录了她的病史和诉求,为后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打下基础。

在仔细检查完阿姨的口腔情况后,老师认为她的牙槽骨条件暂时不适合立即进行种植治疗。面对婚期临近的现实,必须在时间和效果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因此,老师提出:“可以考虑先用临时义齿恢复外观,等婚礼之后再进行系统治疗。”

实践:观摩3D取模与比色

随后的操作我格外专注——这是我第一次如此仔细地观察老师进行3D数字取模。老师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,反复确认扫描数据的完整性,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准捕捉。

“阿姨,请保持这个姿势十秒钟。”老师一边引导,一边紧盯着屏幕上逐渐成型的数字模型。

比色环节常由我负责,但是由于事关阿姨的大事,在比色环节时我格外谨慎,反复将比色板和阿姨的邻牙进行对比,并不断询问老师的建议和经验,以确保临时冠能达到最美观、自然的效果。

老师检查完口腔扫描的数据和比色的选择后,对我说:“可以直接用于加工了。”那一刻,我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细节:毫米之间的温柔坚持

义齿制作完成后,老师发现右侧边缘略长。虽然患者只是轻微不适,但老师坚持亲自使用打磨机一点点调整。我在一旁协助,每次调改后都请阿姨试戴,反复确认她的佩戴感受。

最让我难忘的,是她试戴时转过头来问老师:“医生,您觉得我这样笑,好看吗?”

那一瞬间,我真正体会到,修复科所做的不仅是牙齿的恢复,更是在守护一个人在人生重要时刻的自信与笑容。

感悟:从技术到情怀的成长

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医疗真正的温度,往往藏在那些微小细节里。一次精准的数字取模、一次贴心的比色、一次耐心的倾听……都能让患者在焦虑中感受到安心与关怀。

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见证了笑容的重绽。那不仅是功能的恢复,更是对生活热爱的回归,对自己价值的认同。

这,就是我作为一名修复科实习生最珍贵的收获。

图文 | 刘诚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