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假期图鉴 | 从悬塑古刹到延安窑洞:一名预防医学生的暑期寻悟
发布日期:2025-08-12   作者:医学院学办(团委)  浏览数:10

这个暑假,我——作为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,特意踏上了山西临汾与陕西延安的旅程。没别的,就想在书本之外找找答案:那些流淌在历史里的精神力量,和我们这些未来要守护公共健康的人,到底有什么关联。

古刹里的防患智慧

站在小西天(千佛庵)的大雄宝殿前,眼睛差点不够用。满墙的明代悬塑像挤挤挨挨,却个个眉目清晰——药师佛手托药钵,衣褶里藏着细如发丝的金纹,连底座上除病消灾的浮雕都透着股认真劲儿。听讲解员说,古代工匠在塑像时,会特意在隐蔽处留通风口防潮,还在颜料里掺草药防虫,一尊像能存世几百年,全靠这些未雨绸缪的巧思。

这让我忽然想起专业课上讲的一级预防。古人造佛像求平安,和我们现在打疫苗、做健康宣教,不都是想把麻烦挡在发生之前吗?看着佛龛里那尊捧着仙草的胁侍菩萨,倒觉得和社区医院里贴的健康海报有了奇妙的呼应——不管是信仰还是科学,守护生命的初心,原来早就刻在骨子里了。

(小西天“药师佛”)

窑洞里的防疫密码

到了延安革命纪念博物馆,玻璃柜里的几件老物件让我挪不开脚:一个掉了漆的铁皮消毒箱,一本页脚卷边的《战时卫生常识》,还有张泛黄的宣传单,上面用毛笔写着喝开水、勤洗手,打败痢疾小鬼。讲解员说,当年条件再苦,八路军卫生队也坚持给老乡们挖厕所、教隔离,就靠这些土办法,在陕甘宁边区把传染病发病率压了下来。

最触动我的是张老照片:一群穿着灰布军装的卫生员,蹲在田埂上给村民讲卫生,身后的黑板画着苍蝇传播病菌的示意图。这不就是最早的健康促进吗?没有精密仪器,就用最实在的方式筑牢群体防线。那一刻突然懂了,预防医学的底色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在任何时候都想着让更多人不生病的热乎劲儿。

带着答案再出发

离开延安那天,纪念馆门口的阳光特别亮。突然觉得脚下的路清晰了不少。我们学流行病学、做健康监测,不就是要把古人数百年的智慧、革命者在困境里的坚持,变成今天守护公共健康的底气吗?

这个假期没白过。回去之后,不光要把笔记里的知识点吃透,更想多去社区看看——就像那些在窑洞里、田埂上的前辈一样,把防患于未然的信念,实实在在种进生活里。

图文 | 武嘉欣